我有个朋友王工,他在建筑设计院上班,最近为一个住宅项目忙得团团转。上个星期五,我们在国贸三期楼下的星巴克碰面,他拿着平板给我看图纸,手指都有些发颤——这是他在建筑行业干了十五年,头一回在装配率计算上遇到难题。
住建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是什么机构?
这次甲方坚持要用装配式建筑,可我们单位刚转行做工业化项目。王工搅动着凉掉的美式咖啡,翻出手机里存的《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图片,你看这个预制构件占比表,我们反复计算都达不到五十的装配率标准。
他提到的,是住建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去年更新的技术准则。这个机构成立于1998年,目前正致力于推动全国建筑行业的革新和进步。我在他的平板电脑备忘录上,看到了很多细碎的标记,比如“预制楼梯按0.2折算”,“非承重内墙按0.5折算”,这些内容,让我想起了当年准备注册建筑师考试时的学习资料。
装配式建筑验收标准有哪些新变化?
考察昌平区示范项目时有了新发现,三月中旬实地走访期间,王工注意到万科项目使用了预制飘窗和保温层结合的构件。这种做法得到了政策扶持,相关内容在《装配式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中有明确说明。他指着工地上"住建部示范工程"的标识牌强调,产业化促进中心的专家现场指出,计算装配率时必须把空间利用效率计算在内。
返回的途中,王工一直查看促进中心网页上的资料库。他之后对我说,资料库里关于"预制构件标准化设计技术说明"的部分让他豁然开朗,原来能够借助标准化厨房单元来提高分数。
如何申请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
五月份,王工他们申请示范项目时住建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碰到了新的困难。住建部产业化促进中心的申请系统,要求提交二十多种技术资料。这些资料包括BIM模型和施工组织方案,格式都有明确规范。幸好,他们四月份在杭州参加了培训,他翻看当时的笔记,记得提交材料时,要着重体现技术体系的创新和容易推广这两方面特点。
我清晰地记得,6月3日凌晨三点,他通过微信发来消息,并附上了电脑上显示"形式审查通过"的邮件图片。那个总投资额达8.7亿元的项目,因为达到了87%的装配标准,所以成功拿到了产业化促进中心的A级评定。
王工的办公室里最近添了两块新牌子,一块是住建部授予的“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称号,另一块是促进中心给予的“先进技术应用单位”认证住建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都挂在墙上。上周去他们单位开会时,看到他正指导年轻的设计师们学习《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桌面上还放着促进中心刚出版的《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年度报告》。
这位过去为装配率计算而烦恼的老建筑师,现在担任区住建局的特别顾问。每当看到他在朋友圈发布的促进中心政策说明会消息,就会忆起那个在咖啡店焦头烂额的午后。建筑行业的发展进程中,正是这些专业团体的技术支持,帮助了众多像王工这样的从业者明确了转型的方向。
各位在此地的同行们,不妨在留言区谈谈你们碰到的工业化方面的挑战。如果觉得内容有价值,请点一下赞或者加入收藏,再转给那些正忙于研究装配式项目的伙伴。请关注我,下一期将揭露关于装配率确定过程中的五个常见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