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一段真实故事,这段故事对他个人帮助很大,对于想了解外商投资促进中心职能的人来说,也很有借鉴意义,认真读完这篇文章的你们,同样能从中得到不少收获。
我的一个朋友,在省一级的外商投资服务单位任职。这个职位,在别人眼里显得挺体面,可以跟很多国家的商人交流。他具体负责联系欧美那边制造行业的投资者,把本地的投资条件、好的政策告诉他们,目的是吸引他们在这里设厂。他原先觉得这份工作就是简单的迎来送往和谈谈话,没想到做起来特别不容易。
外商为何难引进?
我朋友负责的那项工作中,不少海外客商对中国中西部地区仍抱有顾虑,他们对此地不够了解。以去年底他接待的一个德国高端制造企业代表团为例,这些人刚到就显露出对环境的生疏。虽然朋友所在的城市交通便利,产业也发展得不错,但外商们还是对当地供应链的完善程度和高端人才的充足性不太放心。
为了让外国投资者放心,增加本地的外资欢迎程度,他先对外商的需求做了区分。德国公司特别在意生产环节的环境保护和节能省力,他就仔细挑选资源,找出本地环保符合标准又节能生产能力强的合作企业信息,并且帮他们设计了顺畅的物流配送计划,好让他们的产品能顺利运到国内外的市场。
政策怎么解读?
为了让外国商人更清楚地明白政策,他和同事们准备了一份“政策笔记”。这份“笔记”不是那种关于时尚美妆的,而是一本内容丰富、贴近实际的说明小册子。小册子里,他们把那些复杂难懂的政策内容用图画和实例来展示,让德国公司的一些负责人都能看懂。
有回,一位朋友陪着外国的商人去当地一个开发区参观。外国商人询问了税收方面的照顾措施,具体想知道这些政策怎样适用于他们这样的公司。朋友和商人一起看了政府的文件,又问了管税务的部门,然后给商人准备了一份关于政策的详细说明。另外,他们还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计划,给商人推荐了最合适的投资地点和项目。尽管先前有所突破,可是在正式磋商阶段,因为彼此在文化以及商业惯例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原本还算顺畅的交流一下子变得停滞不前。
文化差异如何破?
曾经有一次,我和一家美国公司商谈合作,大家就合作的具体事项讨论了大半天,美方代表想要加快项目实施的进度,中方团队则主张按部就班来保证项目能够达到标准,因为双方都十分坚持自己的立场,现场的氛围变得比较凝重。
为了解除这次困境,这位伙伴清楚必须从文化不同之处入手。他阅读了许多材料,得知美国文化重视效率和成果,而我国文化更看重过程和稳定。他还特意研究美式商业规矩,在商谈时加入一些轻松的内容,缓解紧绷的空气。另外,他重新规划了商谈计划,建议分步骤开展项目。短期目标是在确保工作达标的基础上,尽可能压缩周期,长期目标则侧重于构建稳固的合作关系以及实现长远发展。在反复交流之后外商投资促进中心,美国方面的人员被对方的实在态度和业务能力所折服,最后两方形成了初步的合作共识。
项目落地要做啥?
合作达成初步共识不代表任务完成,实际执行才是核心环节。与欧洲某公司达成投资协定之后,他立刻成立项目推进团队,自己负责领导工作。该团队提供全方位支持,涉及场地确定、公司登记直至工程实施,全程参与。他注意到施工用水用电存在问题,担心可能造成开工延误。他立刻联络了地方上的水电管理机构,反复去进行沟通处理。直到水电供应的难题被处理完毕,这个项目才能够按计划开工。
他们用了大概一年的时间,帮助一家德国公司在本地上项目建厂。等看到厂房真的盖起来了,设备也开始运作了,他心里高兴得不得了,觉得之前那么辛苦全都值得了。
这次事件使朋友获益良多。他的业务水平得到提升,分析政策和处理涉外投资事务更加得心应手。个人品质方面,他变得更加沉稳,面对挑战不再轻易退缩。此外外商投资促进中心,他结交了许多外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这为他未来的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你对外资进入中国有热情,或者正与此相关,请支持这个帖子,发表你的见解和体会,把这篇文章保存起来,关注我,能学到更多不为人知的资讯,也请转给身边需要的人,让更多人认识外资服务部门,一起推动吸引投资工作的兴旺发达。